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)“‘虚’与‘实’之间:跨学科人工智能论坛”,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近20家科研机构及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,探索如何从跨学科视野出发,提供关于人工智能的多元视角叙事。
作为主办方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方喜研究员表示,人工智能全球发展与研究现状目前更多偏于“实”的方面,如技术研发以及计算机科学、脑科学等;而偏于“虚”的方面,既指人们关于人工智能的日常认知,也包括哲学、经济学、社会学、美学等各学科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,也紧随技术发展不断深入。
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,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像人一样拥有情感。这个听上去颇具威胁,且在科幻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桥段,有较深的学理基础。
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对人工智能情感的可能性持肯定态度,认为人的情感具有与人工智能情感反应对接的可能。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蒋运鹏,则从心灵哲学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是否具有qualia?“qualia”这个术语专指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定知觉体验,例如人对颜色的感知,便是一种qualia”。
同样,就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艺术创造,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奇佳教授认为,人工智能正逐渐参与艺术的实践发展,其成果将反哺既有的艺术形式和观念,从而影响宏观的艺术生态。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则对目前的人工智能网红歌手“洛天依”展开分析,认为人工智能的声音创作,揭示了作为“沉浸一代”的当代青年的孤独美学。
除了嘉宾主题演讲之外,论坛还专设青年圆桌论坛,共分三组进行。来自不同学科的与会青年学者各抒己见,涵盖了人工智能艺术、科幻叙事、数字人文、技术哲学、语言学等方方面面的议题。(文化副刊部编辑)